伊洛基金市场周报
2022-10-21
市场回顾
近期国内外多变的宏观环境,给国内稳增长带来了一定压力,国内股市近期也承压,本周市场先扬后抑,盘面活跃度较周初也出现下滑,板块轮动特征明显加剧,存量博弈明显,全周上证指数表现:-1.08%,深证成指表现:-1.82%,沪深300表现:-2.59%,中证500表现:-0.28%。当周北向资金净卖出293.29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179.39亿元,深股通净卖出113.90亿元。
未来展望
目前A股市场再次考验3000点这一重要心理关口,中长期来看这里机会再次大于风险,从当前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和隐含风险溢价来看,现在配置权益类资产性价比较高。前三季度,上证综指跌16.91%,深成指跌27.45%,创业板指跌31.11%。在持续的调整之后,当前沪深300整体估值不但低于过去均值水平,同时已临近2016年初、2018年底和2020年疫情初期的水平,底部特征明显预计四季度A股对经济的预期也有望拨云见日,估值修复将成为驱动市场表现的核心动力。
对比历史行情,调整已经非常充分,近期市场权重走出底部对于市场整体底部构建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影响国内风险偏好的外部因素也在逐步释放,外部加息紧缩对资本市场预期的冲击已相对释放,预计汇率波动风险将逐步降低,未来仍是以我为主的政策总基调,因此目前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预计未来制造业和基建成为主要支撑,虽然目前房地产困境延续,不过随着政策端不断发力,房地产拖累作用大概率趋于减弱,外需方面成本和产业链优势将对我国出口份额形成支撑,三季度人民币大幅贬值同样有利于出口,预计四季度出口增速仍存韧性。面对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冲击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年初以来国内货币政策持续保持宽松,四季度财政发力稳增长的力度不会减弱,同时观察来看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在3季度开始进入逐步见底,开启向上的阶段,未来在经济基本面逐步见底回升的带动下,上市公司盈利状况也将进一步改善。近期市场非理性下跌带来的风险集中释放后,后期在国内稳增长政策带动下,预计市场也将迎来不错的反弹修复行情。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一、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二、根据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2、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 3、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三、根据我国《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个人或者家庭金融资产合计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公司、企业等机构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依法设立并受监管的各类集合投资产品视为单一合格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伊洛基金(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